您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   /  综合素质   /  模拟试题   /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蜀道难》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蜀道难》

来源:师大教科文     2019-06-13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试题

1.“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这是《再别康桥》一课“研讨与练习”,下列选项中,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
A. 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图画美
B.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C. 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
D. 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知识。诗歌鉴赏可以从主题、语言、抒情方式、表达技巧、诗中意象、人物形象等多方面进行考查。本题考查的就是诗歌语言节奏、韵脚即诗歌语言的音乐类,而《再别康桥》这首诗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并背诵,可以很自然地体味到其中的建筑美。故选择D选项。

2.学习《祝福》后,学生提问:“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B. “我”作为祥林嫂一生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 表达“我”的内心世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D. 作为一个知识启蒙者,“我”的出现增加了观察祥林嫂的视角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鉴赏。《祝福》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文中的“我”是文章的线索,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通过分析,“我”的形象并不能丰富文章主题,而是祥林嫂的形象丰富了文章主题。故选择A选项。

3.学习《蜀道难》,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写一段评价李白的文字。课堂上,教师展示了几份学生作业和自己的“下水文”。对这一活动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入地解读文本
B. 师生交流能够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理解诗人情感
C. 借助“下水文”,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D. 自选文体评价诗人,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过程。A选项“全面”一词有些夸大;B选项,师生交流,符合题干要求;题干并没有涉及到鉴赏方法,故C项错;题干未涉及写作背景,故D项错。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解答,故选择B选项。

4.阅读《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又是一件书法瑰宝。
师:请大家看插页,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总体上比较有气势,笔力道劲。
生2:我喜欢这幅字飘逸洒脱的风格。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
生3:王羲之。
师: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价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真迹已随唐太宗入昭陵。但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这篇文章。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书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 书法作品的欣赏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C.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书法作品的艺术美
D. 引导学生交流对书法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要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对课堂导入的把握。A选项书法导入,新颖,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与老师进行互动,正确;B选项因为教师过多的对书法知识进行传达,容易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忽视,这也是正确的;C选项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有问到学生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关注书法艺术魅力,这也是正确的;D选项因为这次实录教师过于注重书法方面讲解忽视文本内容,并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故选择D选项。

5.阅读《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文章的第一段做了一些改动,读给大家听听——“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较课文,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修改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生1:去掉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马克思逝世的时刻。作者永远不会忘却,凝聚着作者无限伤痛。没有这一特定的时刻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
生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删去了“最”,就削弱了马克思的影响。把“停止思想了”改为“停止心跳了”,不能按照思想家,也不能表现马克思一生不断探索不停思考的特点。
生3:删去了:“还不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之情;“还不到两分钟”,就露出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
生4:“逝世”的表达过于直接。“睡着了”说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离去安详和无憾。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很有变现力,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出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
A. 启发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思路
B. 以语言学习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 借助教师改动后的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主题的深刻性
D. 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丰富学生品读语言的经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对教师引导教学的评价。题干中并未设计对文本情感、主题的梳理,主要以语言推敲为主。B选项对学生思维关注不够,显然错误。A选项、C选项涉及到的情感及主题在实录中并未体现。D选项揣摩语言,与实录中内容相符,故选择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