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试题   /  历年真题   /  教师资格证语文历年真题选择题

教师资格证语文历年真题选择题

来源: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     2017-10-27

考语文教师资格证的人应该是最多的,小编这几天会陆续整理语文的历年真题,了解咨询更多内容请加我们师大教科文李老师微信:laoshiok22

师大教科文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语文历年真题选择题,还担心没有真题练习吗?快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水平吧!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这一理念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B. 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

C. 按照具体实践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D. 从学习需求的共性出发,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统一性

 

2. 某教材必修(2)第1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的是(  )。

A. 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 反复朗读优美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 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 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 某教师选择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 诗歌与散文                                  B. 小说与戏剧

C. 新闻与传记                                  D. 文化论著研读

 

4. 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小狗包弟》,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挖掘课文思想意义

B. 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C. 三篇文章主题的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

D. 相同历史背景的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5. 某教师在高一年级设计了采访与采风、访谈与座谈等口语交际活动,对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口语交际内容的重复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B. 凸显口语交际教学和日常生活表达与交流的结合

C. 活动的设计符合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要求

D. 四项口语交际活动缺乏内在联系,内容设计随意

 

6.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一句中“先”“后”的用法,下列语句中包含相同用法的是(  )。

A.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

C.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 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 三维目标即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都需要三个教学目标

B. 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须融合三个维度

C.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为重要,教师应予以关注

D. 三维目标分别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8. 关于语文教学参考用书的功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解读教学文本,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依据

B. 提供相关素材,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C. 阐释编者意图,帮助教师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D. 提供学情调研方案,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难点

 

9. 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合适选入该专题的是(  )。

A.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 贺铸《青玉案·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后面,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 形象的语文                                   B. 新奇的游戏

C. 模拟的行为                                   D. 真实的事物

 

11. 阅读下面的写作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巧克力的甜和其他糖果的甜有何不同?巧克力的味道会让你联想起什么?假如让“巧克力”成为一个意象,你觉得可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运用?

生1:巧克力的甜里有一点点苦,但是苦之后,又甜又香又浓。

师:哦,开始品味出感觉来了。

生2:小时候,阿姨从城里来看我,带来一盒巧克力,看着它精致的包装,我一直都舍不得吃,这样的回忆总让人感到温暖。

师:小小的一盒巧克力,都沉淀着美好的回忆。

生3:我总觉得巧克力象征着一种高贵,倒不是因为它的价格有点高,而是它的气质不一样,像贵族。

师:这种感想充满了思辨色彩。

生4:巧克力可以在表现爱情的文字里作为一种意象使用,比如男主人公送女主人公一盒巧克力,可以暗示一点情感什么的。

(学生笑)

师:哈哈,爱情的滋味多么甜蜜。

生5:巧克力刚入嘴时,它的融化像春天里的最后那场雪,让人眷恋。那种甜蜜里带着一种惆怅,叫人难以忘怀。我以前吃巧克力的时候,总喜欢让它化得慢一点,再慢一点,那种舌尖上的回味,总好像带有一种无限留恋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似乎让你重新发现一个世界。

(学生鼓掌)

师:多么精彩的发言!这样的发言也让我们发现一个世界。

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真实情境下的真实感悟

B. 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C. 学生发言未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教师评价没有发挥纠偏作用

D. 高中作文教学要着力与培养思辨能力,感悟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12.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讲《<呐喊>自序》时,我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先生相关作品。其后,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20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即文中的四个关键词——梦想、寂寞、希望、呐喊,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我要向学生讲授什么,而是师生一起“悟寂寞的学者,做清醒的斗士”。教师有准备还远远不够,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无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正式教授《<呐喊>自序》一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药》《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我布置学生预习,建议他们用朗诵的方式学习《<呐喊>自序》,并做初步的鉴赏。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不仅深度研读了鲁迅作品,还做了学情分析

B. 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对话的理念

C. 课前阅读的篇目虽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能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D. 教师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确定了理解课文的关键词

 

13. 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我还想补充几则资料供参考,一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二是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深刻体会梁先生“印象深刻”“至今不能忘记”等语句。这几则资料对理解文本或许有所帮助。

对上述课例评析中提及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帮助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梁启超其人其文

B. 三份资料指向不一,不利于师生解读文本

C. 均为回忆性散文,对了解人物性格有所帮助

D. 供教师备课参考,不宜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层次是“懂事儿”,即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语文课堂把这一层次拓展到几乎占领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师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实现将这一层次限定在较短时间内的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术语解读,学生必须艰难地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但是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真髓,就会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而归纳其写作风格。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 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C. 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D. 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15. 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

B. 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C. “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D. 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D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A项涉及课程系统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B项指出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来教授课程;C项为学生开设新颖的课程实施方案。三者均符合《标准》规定的理念;D项“激发学生潜在能力”与“增强课程的统一性”逻辑上说不通,故不正确。故选择D选项。

2.【答案】D

  【解析】《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均为写景文章,而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结合选项可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D选项。

3.【答案】B

      【解析】《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故选择B选项。

4.【答案】A

  【解析】《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于1933年写下的一篇杂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优秀作品,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反思与痛恨。《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通过描写小狗在文革时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给作者心中留下的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三篇文章通过描写不同背景下的悲惨事件,展现出人类经历的相似之处,引起我们反思、警惕。故选A。

5.【答案】D

  【解析】教师在高年级设计这些教学活动,形式恰当,与生活联系紧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见A、B、C三项的内容都有体现。故选择D选项。

6.【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先”“后”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先(后)”。C项的“羞”也是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羞”。故选择C选项。

7.【答案】D

  【解析】三维目标与三个目标是不同的,故A项错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语文素养,而非三维目标,故B项错误;三维目标不分主次,都很重要,故C项错误。D项表述准确,故选择D选项。

8.【答案】D

  【解析】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不提供学情分析,学情是由教师来把握的,因此D项不准确。故选择D选项。

9.【答案】A

  【解析】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人,特点为创作视野开阔,气象恢弘雄放,善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南宋张孝祥、刘克庄均属此派、李清照、秦观、柳永是婉约派词人。故选择A选项。

10.【答案】C

   【解析】该教师的行为属于模拟情境的行为。故选择C选项。

11.【答案】D

12.【答案】C

   【解析】《药》《纪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都是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点,因此C项表述错误,故选择C选项。

13.【答案】D

   【解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家梁秋实在听完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所作,是梁秋实的一篇怀人散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深深的思乡情绪。《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自选的一部文集。因此可知A、B、C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择D选项。

14.【答案】C

   【解析】“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是用东北话的语言总结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而非专门化的术语,因此可知C项表述不准确。故选择C选项。

15.【答案】C

   【解析】“教得味同嚼蜡”意思是教师讲解中枯燥无味,与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多大关联。A、B、D三项的分析合理。故选择C选项。


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资料,欢迎私信小编。微信关注“师大教科文教育”,微博关注“师大教科文教师教育”,这里汇集了最新资讯、教师资格证备考干货、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免费直播课程等等,更多精彩活动等你来参加哟!

 师大教科文,咨询电话:400-011-0145

微信号:laoshiok22 、bnuNTCE

QQ学习群:2639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