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特岗教师 /  考试资料   /  基础知识   /  2020特岗教师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第4章考点汇总

2020特岗教师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第4章考点汇总

来源:特岗教师网     2020-05-20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教师招聘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功能与构成

第四节     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二、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

  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

(二)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

  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

二、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

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下列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B.培养学生语文实践和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C.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D.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网校答案:B

 

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二、语文课程具体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

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网校答案:B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网校答案:B

网校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故本题当选B项。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功能与构成

一、语文教材的功能

 

(一)凭借功能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学要加强基础,传递文化,培养能力,培养习惯,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等等都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一凭借物。特别是语文学科属于侧重于技能、技巧培养的应用型学科,只有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所以,凭借教材学,凭借教材

练,对语文学科尤其重要。

(二)示范功能

  语文教学挑选典型规范的作品作为教材主体,意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训练,使学生集中地、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材除了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示范功能外,还包括训练的难易深浅在内的示范功能。中学语文教学着重于培养基础的、规范的语文能力。语文基础就必须是基本的,规范的。总之,语文教材应该是表达思想的范例、运用语言的范例、语文训练的范例。

(三)教育功能

  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意、道的内容。教学具有教育性,语文教学中教育功能主要是凭借语文教材得以实现的。中学 语文的教材蕴涵及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和精神陶冶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应该这些教学内容,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

(四)发展功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互相联系的。语文教材为学生语言的发展选择和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的语言不断从贫乏走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呆板走向生动。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对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作

用。同时,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文教材的优秀作品都是晕晕晕晕的典范,是作家智力活动的结晶,因而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1.范文系统

  范文又叫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范文一般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或者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范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范文提供读、写、听、说的素材,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展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展示自然美、社会美,构成了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都要以范文系统作为凭借。

2.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本身,而是在于掌握这些知识后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指导和规范语文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系统主要有,关于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培养的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关于文体的知识和文学知识等。语文教材中知识系统的编排要与语文实践密切结合,以便于学生学好、学活这些语文基础知识。

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思考和练习。作业系统中的作业主要有记忆性作业、理解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类型。

4.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是教科书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所作的说明、提示或注释。助读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助读系统对明白教学的统一要求,知道要教什么,怎么教,按照什么样的程序来教学;助读材料中的某些重要提示往往体现科研、教研新成果或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具体在教材中可以把助读系统分为注释类、提示类、图像

类、附录类四类。

  (1)注释类:课文中的字词注释和题注,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简介等等。  

  (2)提示类:每册书开篇的编辑说明,单元提示等。如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用建议性话语提出了本单元教学要求与学习方法,而且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审美体验。  

  (3)图像类:主要是课文中所配的相应的插图。

  (4)附录类:比如一些资料附录、知识短文及相关的信息链接。

   

 

 

历年真题         

(2013上)某版教科书《词五首》课后有这样一段文字:“词是唐五代时期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乐府”“近体诗” “长短句”等,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选文系统

网校答案:B

(2013下)某教材《地下森林断想》一课就有一幅插图,这属于教科书的(      )。

A.助读系统

B.知识系统

C.练习系统

D.选文系统

网校答案:A

实战模拟

(高中真题)某教材课文《小狗包弟》的注释①写道:“选自巴金《随想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年版)。原载《芳草》1982 年第三期。有删节。”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科 书的哪一个系统?(  )

A.知识系统

B.选文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网校答案:C

 

第四节  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定义

  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

  狭义: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风景、风物、风俗等)

  2.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

  3.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曲艺艺术等)

  4.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

  5.家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父母、亲友、房子、藏书等)

  6.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与阅览室、全校性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等)

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历年真题

(2015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下列关于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阐述,不恰当的是(  )。

A.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B.播放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

C.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用多媒体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网校答案:B